【摘要】5月22日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全文1萬余字,是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中篇幅最短的,但所透露出的民生關切卻殊為強烈、深厚。通過梳理2020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清單”,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嚴峻挑戰下,中央釋放出千方百計保民生的強烈政策信號。
2020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清單”
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重點有哪些?
——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堅決防止疫情反彈
報告提出,用好抗疫特別國債,加大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研發投入,增加防疫救治醫療設施,增加移動實驗室,強化應急物資保障,強化基層衛生防疫。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副院長魯友明說,此次疫情暴露出重大疫情預警不足、公共衛生人才缺乏、醫療應急能力有限等問題。要著手加強資金投入與技術支撐,在疫苗研制、核酸檢測、移動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積極布局。同時,補足基層防疫短板,更好地服務最廣大的群眾。
記者點評:生命至上!政府工作報告聚焦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隨著相關政策、法規以及資金的落實,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將在制度完善、專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全面推進。
如何全面優先穩就業?
——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
報告提出,今年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高校和屬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斷線的就業服務。做好退役軍人就業保障。支持農民就近就業創業,讓返鄉農民工能打工、有收入。今年對低收入人員實行社保費自愿緩繳政策,涉及就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取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說,受疫情影響,就業形勢嚴峻。我國宏觀經濟和社會政策已經充分體現就業優先。接下來,需要進一步落實財政補貼、減稅降費、降低民企融資門檻、執行好社保減免等措施,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實現穩定和擴大就業的目標。
記者點評:“全面優先”“千方百計”是穩就業政策響亮的形容詞。作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對穩就業的高度重視。各種社會政策以及財政、貨幣、投資等經濟政策聚合發力,努力對沖疫情影響。而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則體現了政策的扎實與可操作性。
如何完成脫貧攻堅硬任務?
——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健全返貧人口監測幫扶機制
報告提出,加大剩余貧困縣和貧困村攻堅力度。開展消費扶貧行動,支持扶貧產業恢復發展。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
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說,今年除了要完成剩余貧困人口脫貧摘帽的任務,易地搬遷配套設施建設、住房和飲水安全掃尾工程任務也都要在上半年完成。下一步要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記者點評:在剩下200多天的時間里,要確保剩余55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雖然目標數量不算多,但他們卻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既要啃下脫貧“硬骨頭”,又要完成疫情“加試題”,還要注意鞏固脫貧成果,今年的脫貧攻堅任務可謂“時間緊、任務重”。
如何完成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階段性目標?
——深化重點地區大氣污染治理攻堅,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報告提出,突出依法、科學、治污。深化重點地區大氣污染治理攻堅。加強污水、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加快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銳說,當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落實垃圾分類,加大垃圾末端處理設施建設,形成污染防治閉環。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方敏建議,要守住生態紅線,統籌考慮自然生態要素,深入開展水土修復行動,進行整體保護和綜合治理。
記者點評:在疫情沖擊下保持決策定力堅持環境治理,十分不易。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入到新的階段。依法、科學、治污成為今年生態治理的任務重點。
如何提高基本醫療服務水平?
——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開展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
報告提出,提高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開展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對受疫情影響的醫療機構給予扶持。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嚴格食品藥品監管。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醫院院長葛明華說,疫情期間人員流動受到限制,一些群眾異地就醫報銷遇到困難,推動直接結算工作十分緊迫。此外,政府對醫療機構給予合理支持,有利于醫療機構平穩運行。
記者點評:提高居民醫保補貼、改革門診結算方式、對醫療機構進行扶持,對基本醫療的資金投入與便民措施,體現了面對困難,努力把群眾關切的事情辦好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