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學攻讀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公共衛生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科目名稱:衛生綜合)
考試大綱
Ⅰ 考查目標
衛生綜合考試涵蓋五門課程(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基本理論、歷史演進、理論與實踐等學科基礎內容。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五門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Ⅱ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100%
Ⅲ 考查內容
一、流行病學
第一章 緒論
1)掌握現代流行病學定義的詮釋;實際應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2)熟悉流行病學的定義的演變;基本原理;流行病學特征。
3)了解流行病學發展史;我國流行病學的成就;流行病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1)掌握發病頻率測量指標;患病頻率測量指標;死亡頻率測量指標;疾病流行的強度;人群分布;時間分布;地區分布。
2)熟悉殘疾失能指標,疾病的人群、地區、時間分布的綜合描述。
3)了解率和比的概念,潛在減壽年數、傷殘調整壽命年的定義和用途。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1)掌握研究目的與應用范圍;研究特點與研究類型。
2)熟悉概念;明確調查目的與類型;確定研究對象;確定樣本量和抽樣方法;資料收集;資料整理與分析;常見偏倚及其控制;研究的優點與局限性。
3)了解生態學研究概念;研究目的;研究類型;研究的優點與局限性。
第四章 隊列研究
1)掌握概念;基本原理;研究類型;研究設計與實施;率的計算;效應的估計。
2)熟悉研究目的;基本整理模式;人時的計算;選擇偏倚;失訪偏倚;優點;局限性。
3)了解影響樣本大小的有關因素。
第五章 病例對照研究
1)掌握定義;基本原理;病例與對照不匹配;病例與對照不匹配;具體實施;資料整理;資料的分析;常見偏倚及其控制。
2)熟悉衍生的研究類型;一般步驟;優點;局限性。
3)了解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結果;實施病例對照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第六章 實驗流行病學
1)掌握定義;基本特點;主要類型;明確研究目的;確定研究類型和設計類型;研究設計與實施;臨床試驗主要用途;現場試驗和社區試驗定義;優點與局限性。
2)熟悉確定樣本量;確定基線數據建立監測系統;臨床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臨床試驗設計的基本設計類型;現場試驗和社區試驗目的、設計類型。
3)了解發展簡史;設計和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設計和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研究實例;現場試驗和社區試驗應注意的問題。
第七章 篩檢
1)掌握概念及應用;篩檢的目的;篩檢試驗與診斷試驗的區別;實施原則;篩檢試驗的評價方法;評價指標。
2)熟悉篩檢試驗陽性結果截斷值得確定;收益;生物學效果的評價;衛生經濟學效果的評價;常見偏倚。
3)了解篩檢的類型;倫理學問題。
第八章 病因及其發現和推斷
1)掌握病因的定義;統計學關聯;因果關聯;疾病發生的條件和多因性及如何進行病因推斷;常用的因果推斷標準。
2)熟悉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假設演繹法;Mill準則。
3)了解病因模型;因果推斷標準的發展;因果推斷標準應用舉例。
第九章 預防策略
1)掌握疾病的三級預防;疾病監測定義、種類、內容和方法。
2)熟悉衛生保健策略;疾病監測相關概念、用途。
3)了解制定策略的必要性、依據;我國預防工作的總策略。
第十一章 傳染病流行病學
1)掌握傳染病流行過程;影響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兩個因素;疫源地及流行過程。
2)熟悉傳染過程及感染譜預防接種;計劃免疫方案。
3)了解古代人類與傳染病斗爭的歷史;現代人類與傳染病斗爭的現狀;預防策略與措施;計劃免疫評價指標;新發傳染病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第十三章 傷害流行病學
1)掌握國內傷害的時間、地區、人群分布特征及發展趨勢。
2)熟悉傷害流行病學定義及內涵;流行特征;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3)了解傷害的分類;傷害流行病學的重要性;傷害流行病學的發展;預防策略與措施。
第十四章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
1)掌握突發事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病學調查方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準備、處理措施。
2)熟悉開展流行病學研究的意義。
3)了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分類和分級。
第十六章 分子流行病學
1)掌握定義。
2)熟悉生物標志;暴露測量;效應測量;易感性測量;疾病防治效果評價。
3)了解分子流行病學產生與發展歷程;與傳統流行病學關系;發展與應用前景。
第十九章 惡性腫瘤
1)掌握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及防制對策和措施。
2)熟悉預防策略與措施。
3)了解分布特征。
第二十章 糖尿病
1)掌握糖尿病的定義和分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糖尿病的危險因素。
2)熟悉1、2型糖尿病的分布;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預防策略與措施。
3)了解代謝綜合征概述;患病率。
第二十一章 流行性感冒
1)掌握與流感有關的基本概念,流行三個環節和流行特征,流感流行影響因素。
2)熟悉預防策略與措施。
3)了解病原學,流感病毒的基本結構;抗原變異;分類;致病力;免疫力。
第二十二章 病毒性肝炎
1)掌握甲、乙、丙型肝炎的流行過程、流行特征及預防策略與措施。
2)熟悉甲、乙、丙型肝炎的病原學。
3)了解丁、戊型肝炎病原學、流行過程、流行特征、預防策略與措施。
第二十六章 地方病
1)掌握地方病的判斷依據及分類;我國主要的地方病;幾種主要地方病的流行特征;預防策略與措施。
2)熟悉地方性碘缺乏病流行特征;地方性甲狀腺腫的分型、分度及診斷標準。
3)了解地方性碘缺乏病病因學;預防策略與措施。
二、衛生統計學
第一章 數據分布的描述
1)掌握頻數分布表與直方圖的編制原則和方法;描述集中位置的常用指標;描述變異程度的常用指標;基本箱式圖的繪制和作用;箱式百分位數圖的繪制和作用;常用的邏輯核查方法;離群值的探索和處理方法;餅圖、直方條圖、熱圖等幾種常用分類變量圖形的繪制方法及適用條件;
2)熟悉集中位置、變異程度指標的計算和適用條件;
3)了解數據整體概貌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數據關聯的探索
1)掌握散點圖的解釋和用途;相關系數計算與解釋;如何刻畫不同類型數據的相關關系;回歸方程解釋;用條件分布描述兩分類變量的關系及相關系數的計算。
2)熟悉散點圖制作;最小二乘法思想;回歸中r2的含義;殘差圖評價回歸直線擬合效果的思想;觀測值范圍問題;雙變量交叉表的聯合分布及邊緣分布。
3)了解數據關聯的含義;數據關聯的主要形式;離群點和強影響點的識別策略。
第三章 數據的產生
1)掌握隨機對照試驗的基本原則:對照、隨機化、重復;總體和樣本的含義;
2)熟悉抽樣調查與實驗研究數據的重要性;試驗的安慰劑效應及其偏倚;簡單隨機樣本及其常見問題;參數、統計量的概念及其關系;樣本抽樣分布與總體分布的差異以及抽樣分布對統計推斷的重要性;統計量偏倚的概念和無偏估計量的特性;研究中知情同意和個人隱私的重要性;臨床試驗以及行為學和社會學研究中的倫理學問題
3)了解軼聞數據與可得數據及其局限性;基本數據倫理和倫理審查委員會作用
第四章 基本概率理論
1)掌握條件概率及其樹狀圖表示方法;隨機變量的均數和方差的概念及其計算方法;二項分布的概念、特征及其適用條件;正態分布的概念及特征、正態曲線下面積規律及68-95-99.7法則;
2)熟悉概率的性質及其基本運算法則;離散型和連續型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
3)了解作用條件概率確定兩個事件是否獨立;蒙特卡羅模擬的基本思想與主要過程;模擬正態分布、二項分布隨機數產生的實驗。
第五章 統計量的抽樣分布
1)熟悉利用蒙特卡羅模擬產生多個樣本進而描述樣本率抽樣分布過程;應用正態近似的條件;如何應用概率理論計算樣本均數的概率分布;如何利用蒙特卡洛模擬產生多個樣本以描述樣本均數的抽樣分布;正態分布近似計算法的應用條件
2)了解應用二項分布概率公式、運用統計表計算樣本率的概率分布
第六章 統計推斷
1)掌握置信區間含義與計算原理;假設檢驗的基本步驟;計算檢驗效能的方法;
2)熟悉置信度如何影響誤差范圍;樣本量與置信區間的關系;假設檢驗的基本思想;假設檢驗的結果解釋;檢驗效能的含義;基于決策的推斷中兩類錯誤的含義;兩類錯誤、檢驗水準及檢驗效能之間的關系
第七章 基本情形的參數推斷
1)掌握t分布特征及其與標準正態分布的關系;估計總體均數置信區間及檢驗H0是否成立的方法;估計配對設計兩總體均數差值置信區間及是否為0的檢驗方法;估計兩總體均數之差置信區間及檢驗H0是否成立的方法;兩樣本方差齊性檢驗的方法;估計總體率置信區間和檢驗H0是否成立的方法;估計兩總體率差值置信區間及檢驗H0是否成立的方法;
2)熟悉兩獨立樣本均數之差的抽樣分布及其與t分布關系;兩樣本方差之比的抽樣分布原理及其F分布;樣本率的抽樣分布及其正態近似條件;兩總體率差值的抽樣分布及其正態近似原理
第八章 方差分析基礎
1)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完全隨機設計、隨機區組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總變異的分解方法;方差分析的前提條件。
2)熟悉隨機區組設計資料的適用情況;SNK法;Dunnett法;Bonfferoni法。
3)了解隨機區組設計方差分析的應用條件;齊性檢驗;殘差圖。
第九章 χ2檢驗
1)掌握χ2檢驗的基本思想及理論頻數的計算;不同類型四格表χ2檢驗的適用條件及校正條件;R*C交叉表數據χ2檢驗;2×2配對設計數據的χ2檢驗;2×2交叉表的關聯性檢驗;2×2配對數據的關聯性檢驗。
2)熟悉χ2分布的定義和性質;關聯性檢驗的基本思想及步驟;擬合優度檢驗的基本思想。
3)了解χ2分割的基本思想;擬合優度檢驗的計算步驟及應用條件。
第十章 基于秩次的非參數檢驗
1)掌握符號秩和檢驗、兩組獨立樣本比較、Kruskal-Wallis檢驗的秩和檢驗的編秩原則和檢驗統計量的計算方法。
2)熟悉符號秩和檢驗、兩組獨立樣本比較的秩和檢驗、Kruskal-Wallis檢驗的基本思想。
第十一章 直線相關與回歸的推斷
1)掌握總體相關系數的置信區間估計;相關系數的假設檢驗;回歸總變異與自由度的分解;回歸系數的假設檢驗;反應變量總體均數置信區間以及反應變量個體預測值的估計;
2)熟悉散點圖與線性關系;線性相關、回歸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3)了解直線回歸統計推斷的條件。
第十三章 多重回歸分析簡介
1)掌握多重線性回歸模型、logistic回歸、Cox回歸模型的基本思想;多重線性回歸模型、logistic回歸模型、Cox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及假設檢驗;多重線性回歸模型的用途及注意事項;logistic回歸系數的意義及其與優勢比的關系;Cox回歸模型的回歸系數及其與RR的關系。
2)熟悉標準化偏回歸系數的意義;Logistic回歸概念。
3)了解殘差的意義及計算。
第十四章 調查研究設計
1)掌握調查研究設計的基本內容及相關步驟;調查問題的設置技巧;幾種基本概率抽樣方法的區別與聯系;基本概率抽樣方法的實現及樣本量估計方法;幾種常用非概率抽樣方法。
2)熟悉信度及效度的概念及評價指標。
3)了解非概率抽樣方法的適用場合;信度與效度的關系。
第十五章 實驗研究設計
1)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內容;實驗對象、處理因素和實驗效應的選擇及注意事項;實驗研究誤差的來源及其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完全隨機設計、隨機區組設計和析因設計的特點;常用設計類型的樣本量估計方法;臨床試驗和群隨機試驗的概念與特征。
2)熟悉臨床試驗和群隨機試驗設計方法。
3)了解利用隨機數字表進行隨機分組的方法;臨床試驗和群隨機試驗需注意的問題。
第十六章 衛生統計常用指標
1)掌握描述人口特征和人口生育狀況的常用統計指標;疾病常用統計指標的含義及計算;標準化法的使用條件。
2)熟悉疾病與死因分類的概念及應用;反應死亡水平指標的含義及其計算;常用衛生服務和衛生資源統計指標的計算;絕對增長量、發展速度、增長速度及平均發展速度等含義;標準化法的基本思想。
3)了解人口統計資料的來源及收集方法;人口金字塔的原理及繪制方法;死因構成比及死因順位的意義;常用衛生服務和衛生資源統計指標的含義;動態數列的構建過程。
三、環境衛生學
第一章 緒論
1)掌握環境衛生學定義,研究對象,環境的分類;
2)熟悉環境衛生學研究內容;
3)了解我國環境衛生學發展簡史及環境衛生工作的主要成就;環境衛生工作和環境衛生學今后的任務。
第二章 環境與健康的關系
1)掌握人類的環境構成;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環境改變與機體反應的基本特征;自然環境與健康;環境污染與健康;環境與健康的研究方法。
2)熟悉環境與健康標準體系;健康危險度評價。
第三章 大氣衛生
1)掌握大氣的特征及其衛生學意義;大氣污染及大氣污染物的轉歸;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大氣污染對健康影響的調查和監測;
2)熟悉大氣中主要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大氣衛生防護措施;
3)了解大氣衛生監督和管理。
第四章 水體衛生
1)掌握水資源的種類及其衛生學特征;水體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水體的污染、自凈和污染物的轉歸;水體污染的衛生調查、監測和監督。
2)熟悉水質的性狀和評價指標;水體污染的危害;水體衛生防護。
3)了解水環境標準。
第五章 飲用水衛生
1)掌握飲用水的衛生學意義;集中式給水;集中式給水的衛生調查、監測和監督。
2)熟悉飲用水與健康;生活飲用水標準及用水量標準;分散式給水;
3)了解涉水產品的衛生要求;
第六章 土壤衛生
1)掌握土壤環境特征;土壤的污染、自凈及污染物的轉歸;土壤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土壤衛生監測。
2)熟悉土壤衛生防護;土壤衛生監督。
3)了解土壤質量標準和固體廢物控制標準;
第七章 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
1)掌握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的基本概念,流行特征,影響因素,控制措施;掌握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學特征,臨床表現,預防措施,治療原則。
2)熟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的發病原因和機制,診斷與鑒別診斷;
3)了解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的自然界的分布,在人體內的代謝,生理作用。
第八章 環境污染性疾病
1)掌握環境污染性疾病概念及特征;慢性甲基汞中毒、慢性鎘中毒、宣威肺癌、軍團病流行病學概況及防治原則;
2)熟悉慢性甲基汞中毒、慢性鎘中毒、宣威肺癌、軍團病發病原因,機制,臨床表現。
第九章 住宅與辦公場所衛生
1)掌握住宅的衛生學意義和要求;住宅設計的衛生要求;住宅小氣候對健康的影響及其衛生學要求;室內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及其控制對策;辦公場所衛生概念,辦公場所的衛生學特點;室內空氣污染對健康影響的調查。
2)熟悉住宅衛生防護措施和監督;辦公場所的衛生管理與衛生監督;
第十章 公共場所衛生
1)掌握公共場所的衛生學特點,公共場所基本環境因素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熟悉公共場所研究的內容,公共場所的分類,衛生要求;
3)了解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與監督。
第十一章 城鄉規劃衛生
1)掌握城市規劃衛生;
2)熟悉人居環境概述;鄉村規劃衛生;
3)了解城鄉規劃的衛生監督。
第十二章 環境質量評價
1)掌握環境質量評價的概念,目的,種類,內容和方法;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程序;
2)熟悉環境影響評價。
第十三章 家用化學品衛生
1)掌握家用化學品與健康(化妝品,洗滌劑);
2)熟悉化妝品生產經營的衛生監督。
第十四章 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及其應急措施
1)掌握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定義,基本特征,分類;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危害;
2)熟悉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準備;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理。
第十五章 自然災害環境衛生
1)掌握自然災害的概念,類型;自然災害對人群健康的危害。
2)熟悉自然災害的衛生應急措施。
四、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
第一章 緒論
1)掌握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概念及研究內容,職業性有害因素,職業與健康關系,職業損害的三級預防。
2)了解我國職業衛生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展望。
第二章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醫學研究方法和應用
第一節 職業流行病學
1)掌握職業流行病學的基本概念、設計、實施、質量控制、結果判定。
2)熟悉職業流行病學案例分析的思想和思路;職業流行病學的特點和在職業衛生領域的應用。
第二節 職業毒理學
1)掌握職業毒理學的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職業毒理學的應用領域。
2)熟悉職業毒理學中不確定性產生的原因、控制。
第三節 職業生理學
1)掌握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能量代謝特點;作業時氧消耗動態;體力勞動時機體的調節與適應;體力勞動作業類型與勞動負荷評價,作業能力。
2)熟悉腦力勞動過程的生理變化與適應。
第四節 職業心理學
1)掌握職業生理學概念,與職業有關的心理因素、心身疾病;
2)熟悉與職業有關的心理因素;職業心理健康促進。
第五節 職業工效學
1)掌握職業工效學的研究對象;勞動過程中可能引起的疾病。
2)熟悉人體測量與應用。
2)了解作業過程的生物力學,機器和作業環境等有關內容。
第三章 生產性毒物與職業中毒
1)掌握概述;各種生產性毒物的職業接觸、毒作用機制、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及職業中毒的預防。
2)熟悉各種生產性毒物的理化特性,毒理學特征,臨床表現,治療。
第四章 生產性粉塵與職業性肺部疾患
1)掌握生產性粉塵的概念、分類、理化特性及其衛生學意義;生產性粉塵的來源、對健康的影響以及粉塵危害的控制;塵肺的概念與分類;矽肺、煤工塵肺的概念、石棉肺的概念、職業接觸、病理變化的主要特點、并發癥和X線胸片表現;矽肺的診斷原則。
2)熟悉生產性粉塵在體內的過程;塵肺的X線分期標準;矽肺發病的影響因素。
3)了解矽肺、煤工塵肺、石棉肺發病機制和預防原則 ;其它粉塵引起的職業性塵肺的種類 。
第五章 物理因素及其對健康的影響
1)掌握高溫作業的概念及主要類型,中暑的概念、類型及治療;生產性噪聲、振動的概念、類型、典型臨床表現、影響因素、預防措施。
2)熟悉生產環境中不良氣象條件特點及衛生學意義;噪聲、振動的臨床表現、治療;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的基本概念與接觸機會。
3)了解作業場所常見的物理因素及其特點 ;噪聲、振動的接觸機會、描述振動的物理參數及振動評價的參量 ;常見的高氣壓、低氣壓作業。
第六章 職業性致癌因素與職業腫瘤
1)掌握職業性致癌因素與職業腫瘤的基本概念;職業性腫瘤的分類、預防原則,常見職業性腫瘤及職業有害因素。
2)熟悉職業性腫瘤的作用特征。
第九章 職業性傷害
1)掌握職業傷害的概念,事故類型與危險因素。
2)熟悉職業傷害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職業傷害的調查與評估;職業傷害的分布特征、危險因素;我國職業傷害的分類。
第十章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與評價
1)掌握職業環境監測的概念和目的;生物監測的概念、特點和意義、監測對象確定;職業衛生調查形式,調查步驟;職業病危害預評價、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的時間;職業病危害接觸評價與危險度評價步驟。
2)熟悉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的原理;空氣樣品采集;采樣方式;生物標志物與生物監測;生物監測策略;生物接觸限值。
3)了解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的基本方法;職業性有害因素的識別的內容;生物監測結果的解釋及局限性。
第十一章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預防與控制
1)掌握職業接觸限值的概念及類型;常見的職業衛生工程技術及作用;常見的個人防護用品及作用;職業健康監的概念和主要內容;醫學監護、職業健康檢查的概念,醫學檢查的類型、目的;工傷鑒定標準;工作場所健康促進的內容和實施。
2)熟悉職業衛生法規與監督;職業接觸限值的制定的依據與原則;工傷的認定;
第十二章 主要行業的職業衛生
1)掌握各行業的職業有害因素來源及預防措施。
2)熟悉各行業的職業有害因素的健康危害。
五、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第一章 營養學基礎
1)掌握合理營養的概念;營養素種類及分類;分子營養學的定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和代謝;蛋白質的功能;食物蛋白質營養學評價;脂類的分類及功能;膳食纖維的生理功能;產能營養素及其能量系數;人體的能量消耗;食物熱效應;礦物質的特點及生理功能;人體礦物質缺乏與過量的原因;鈣、鐵的吸收;維生素的分類及特點。
2)熟悉脂肪及其功能;人體營養需要;營養對人體的影響;碳水化合物的細化、吸收及功能;維生素A、維生素D、硫胺素、核黃素、煙酸、抗壞血酸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癥;氨基酸;營養流行病學的定義;人群的營養需要、營養素的代謝及生理功能;膳食暴露的測量;分子營養學的研究內容;營養流行病學的優勢和局限性;營養流行病學的應用;脂類的消化、吸收及轉運。
3)了解分子營養學的研究對象;分子營養學的研究方法;營養素的代謝及生理功能;營養素對基因表達的調控機制;營養素對基因結構和穩定性的影響;基因多態性對營養素吸收、代謝和利用的影響;營養素與基因相互作用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營養流行病學的研究意義;營養流行病學研究方法;蛋白質供給量與食物來源;膳食脂肪營養價值評價;脂類的攝入量及食物來源;碳水化合物的參考攝入量及食物來源;人體一日能量需要的確定;能量攝入的調節;能量參考攝入量及食物來源;磷、碘;硒、鎂、鉻;其他礦物質;維生素的營養水平鑒定及其食物來源;維生素B6、維生素B12、葉酸、泛酸、生物素;維生素E。
第二章 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1)掌握植物化學物的概念和分類;植物化學物的生物學活性。
2)熟悉類胡蘿卜素的生物學作用;植物甾醇的生物學作用;大豆皂甙的生物學作用;芥子油苷的生物學作用;黃酮類化合物的生物學作用;蛋白酶抑制劑的生物學作用;單萜類的生物學作用;植物雌激素的生物學作用;有機硫化物的生物學作用;植酸的生物學作用。
3)了解蔬菜和水果對健康保護作用的流行病學證據;植物化學物的吸收、代謝與排泄;類胡蘿卜素的結構與分類;植物甾醇的結構與分類;大豆皂甙的結構與分類;芥子油苷的結構與分類;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與類型;蛋白酶抑制劑的結構與分類;單萜類的結構與分類;植物雌激素的結構與分類;有機硫化物的結構與分類;植酸的結構與分類;其他動物性來源的生物話性成分。
第三章 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
1)掌握乳及乳制品的營養價值。
2)熟悉食品營養價值的評價及常用指標;評定食品營養價值的意義。
3)了解谷類的結構和營養分布、加工和烹調對谷類營養價值的影響;谷類的化學組成及營養價值;豆類的化學組成與營養價值;豆類中的抗營養因素及其它物質;蔬菜和水果的營養價值及加工烹調對營養價值的影響;肉類及魚類的主要化學組成及營養價值;蛋類的組成成分及營養價值;食物保藏對食品營養價值的影響;烹調對食品營養價值的影響;加工對食品營養價值的影響;食物成分數據應用;食物成分主要研究內容和出版;食物成分數據庫概念和基本原則。
第四章 特殊人群的營養
(1)掌握妊娠期的合理營養原則;嬰幼兒營養與膳食;學齡前兒童營養與膳食;妊娠期營養對母體和胎兒的影響;母乳喂養的重要性。
(2)熟悉妊娠期的生理特點;哺乳期的生理特點;哺乳期的營養需要;哺乳期的合理營養原則;妊娠期的營養需要;學齡兒童的營養與膳食;青少年營養與膳食;老年人營養與膳食;運動員的營養需要;公共政策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嬰幼兒的生理特點;運動員的生理特點;不同運動項目的營養需要;運動員膳食;高溫環境人群的營養與膳食;低溫環境人群的營養與膳食;高原環境人群的營養與膳食;接觸化學毒物人群的營養與膳食;接觸點離輻射人群的營養與膳食。
第五章 公共營養
1)掌握公共營養的目標和工作內容;營養調查方法。
2)熟悉營養調查的目的、內容與組織;慢性病的營養干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與平衡膳食寶塔。
3)了解公共營養的特點;公共營養問題的解決途徑;營養監測概述;營養監測系統;營養監測內容;營養教育;營養配餐及食譜制定;食品強化與新資源食品開發;中國居民膳食營養與健康現狀;膳食結構對居民健康的影響;食品營養標簽。
第六章 臨床營養
1)掌握病人基本膳食;腸外營養;腸內營養。
2)熟悉人體測量;治療膳食;從腸外營養過渡到腸內營養。
3)了解病人膳食營養評價;臨床檢查與實驗室檢查;診斷和代謝膳食;圍手術期病人的營養;圍手術期概念。
第七章 營養與營養相關疾病
1)掌握營養與肥胖的關系;肥胖的營養防治;糖尿病的營養防治;癌癥的營養防治。
2)熟悉脂類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營養防治;營養與高血壓的關系;高血壓的營養防治;營養與糖尿病的關系;營養與痛風的關系;痛風的營養防治;營養、食物與癌癥的關系。
3)了解營養與免疫功能;營養與繼發性免疫缺陷病。
第九章 食品污染及其預防
1)掌握食品中微生物生長的條件;真菌與真菌毒素對食品的污染及其預防;防止食品腐敗變質的措施;常見農藥、有毒金屬、N-亞硝基化合物及多環芳烴化合物對食品的污染及其預防。
2)熟悉食品的細菌污染;雜環胺類化合物和二噁英的污染及其預防;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及設備的衛生問題;食品的放射性污染及其預防;食品的雜物污染及其預防。
第十章 食品添加劑及其管理
1)掌握食品添加劑的定義及分類;抗氧化劑;漂白劑;護色劑。
2)熟悉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要求與衛生管理;酶制劑;增味劑;著色劑;酸度調節劑;防腐劑;甜味劑。
第十一章 各類食品衛生及其管理
1)掌握常見人畜共患傳染病畜肉的處理;鮮奶的衛生及其管理;食用油脂的主要衛生問題;食用油脂的衛生管理;酒類的成分與衛生問題;保健品的分類及特征;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的衛生及管理。
2)理解奶制品的衛生要求;罐頭食品的衛生學鑒定及處理;飲料酒的生產特點及分類;冷飲食品加工過程的衛生要求;調味品的衛生及管理;方便食品的衛生及管理。
3)了解糧豆的衛生及管理;蔬菜、水果的衛生及管理;肉的腐敗變質;情況不明死畜肉的處理;肉制品的衛生;禽類的衛生及管理;魚類食品的衛生與管理;奶源的衛生及其管理;食用油脂的加工方法;罐頭食品的衛生管理;酒類的衛生管理;糕點、面包類食品的衛生及管理;食糖、蜂蜜、糖果的衛生及管理;冷飲食品原料的衛生要求;冷飲食品的衛生管理;保健品的衛生監督與管理。
第十二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預防
1)掌握食源性疾病概念;食物中毒定義;細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學特點;化學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學特點;沙門氏菌屬食物中毒最常見的病原菌、中毒食品與預防措施;副溶血性弧菌的一般生長條件;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來源、中毒食品及特有臨床表現;葡萄球菌腸毒素形成的條件、常見的中毒食品、主要臨床表現及預防措施;肉毒梭菌毒素形成條件、中毒食品、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赤霉病麥中毒;霉變甘蔗中毒;魚類引起的組胺中毒;河豚魚的毒性;含氰甙類食物中毒;粗制棉籽油棉酚中毒;有機磷農藥中毒;亞硝酸鹽中毒的原因及來源。
2)熟悉食物過敏;其它細菌性食物中毒;河豚魚中毒的急救及預防措施;亞硝酸鹽中毒的特效治療方法和預防措施;鋅中毒。
3)了解人獸共患病;毒覃中毒的臨床分類及特效治療方法;麻痹性貝類中毒;食物中毒診斷及技術處理總則;做好食物中毒突發事件調查處理前的經常性準備;落實食物中毒報告制度;食物中毒調查處理程序與方法。
第十三章 食品安全性風險分析和控制
1)掌握不同受試物選擇毒性試驗的原則;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實驗內容。
2)了解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對受試物的要求;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有關規定。
第十四章 食品安全監督管理
1)掌握食品良好生產規范;HACCP系統。
2)了解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的概念;食品衛生監督管理體系;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的內容;食品衛生法律規范;食品衛生法律體系構成;食品衛生法調整的法律關系;食品衛生標準的概念、性質及意義;食品衛生標準的分類;食品衛生標準的制定;國際食品衛生標準體系概況;食品市場的衛生管理;餐飲業衛生管理。
原文標題:佳木斯大學攻讀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公共衛生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以上就是研線網小編整理“2021考研大綱:佳木斯大學003公共衛生學院2021年碩士研究生自命題招生考試大綱”的全部內容,更多考研大綱信息,請持續關注研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