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題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代碼:[440] 考試科目名稱: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
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結構
名詞解釋題;簡答題;分析題;論述題等
二、考試目標:
1.掌握新聞與傳播專業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包括新聞學、新聞史、傳播學以及新媒體概論等學科基礎課程。
2.理解新聞傳播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
3.運用新聞傳播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來分析和解釋傳播和社會中的現實問題。
三、考試范圍:
(一)新聞學概論
1.新聞本源
新聞的本源是事實。
新聞的定義及其基本特征。
2.新聞真實
在新聞工作中堅持真實性原則。
新聞真實是新聞媒體公信力的前提。
3.新聞價值
新聞價值的內涵。
新聞價值取向。
4.新聞事業
新聞事業的性質和功能。
中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性質與任務。
5.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和基本方針
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
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
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
6.新聞宣傳
新聞宣傳的內涵、特點及其作用。
我國新聞宣傳的基本理念。
新聞宣傳要善于謀求動機與效果的統一。
7.新聞輿論導向
新聞輿論的內涵和特征。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8.新聞輿論監督
新聞輿論監督的含義、功能和作用。
新聞輿論監督的主體、客體和任務。
新聞輿論監督的原則與方法。
新聞輿論監督的社會責任。
9.新聞出版自由。
新聞出版自由的具體性和相對性。
兩種社會制度下的新聞出版自由。
10.新聞法治
新聞法治的內涵。
新聞傳播主體的權利與義務。
依法規范新聞傳播行為。
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法治建設。
11.新聞事業管理
新聞事業管理的內涵及其意義。
我國新聞事業管理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我國新聞事業管理的體制機制及其管理特點。
12.新聞隊伍建設
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加強新聞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建設。
加強新聞隊伍的職業道德素質建設。
加強新聞隊伍的業務素質建設。
(二)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
1.外報在華的產生與發展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概況。
外報在華的壟斷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2.國人辦報活動及其民族報業的勃興
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的特點、代表報刊及其重要意義。
第二次國人辦報高潮的三大基地、代表報刊及其特點。
3.民族報業職業化走向
民族報業職業化走向。
民族報業職業化表現。
4.報業在新文化運動中的發展與無產階級報業的興起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及其代表人物。
《新青年》與《每周評論》等報刊概況。
無產階級新聞事業誕生的標志及其表現。
邵飄萍的新聞經歷及其貢獻。
5.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的發展、成熟與全面勝利。
紅中社、《紅色中華》等的基本情況。
革命根據地新聞事業的特點。
《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的基本概況。
反“客里空”運動。
黨的城市工作方針的提出。
6.新聞統制下民營新聞事業的艱難發展
國統區民營新聞事業的代表性報刊《申報》、《大公報》、“世界報刊”系列的基本概況。
國統區抗日救亡運動中的代表性新聞記者范長江和鄒韜奮的經歷和貢獻。
“拒檢運動”和“第三條道路”的基本情況。
7.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建立
建國初社會主義新聞體制與方針的確立。
建國后我國新聞報道業務的建設情況。
1956年社會主義新聞工作改革及其歷史意義。
8.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曲折發展
我國新聞事業的超前發展與全面調整。
1956年以后新聞工作在挫折中改進的基本情況。
9.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日趨繁榮
新聞事業的撥亂反正與真理標準討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觀的形成。
我國新聞體制改革的情況。
(三)傳播學
1.傳播學的對象和基本問題
傳播的定義和特點。
社會傳播的系統性。
精神交往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傳播觀。
2.人類傳播的歷史與發展
人類傳播的發展進程。
信息社會與信息傳播
3.人類傳播的符號和意義
符號的定義,信號與象征符,符號的基本功能。
符號意義的分類,符號意義的曖昧性,傳播過程中的意義。
象征性社會互動與傳播,象征性文化與現代社會。
4.人類傳播的過程與系統結構
傳播過程的構成要素,幾種主要的傳播過程模式,傳播過程的特點。
系統模式下的社會傳播結構,社會傳播的總過程理論。
5.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
作為社會心理過程的人內傳播,個人信息處理的基模理論。
人際傳播的特點和社會功能,人際傳播與自我表達。
6.群體傳播、集合行為、組織傳播
群體的概念及其類型,群體的社會功能和意義。
群體傳播與群體意識,群體規范在群體傳播中的作用,群體壓力與趨同心理。
集合行為中的特殊傳播機制,流言傳播與集合行為中的信息流。
組織內傳播的過程與機制,組織外傳播及其形態。
7.大眾傳播
大眾傳播的定義、特點與社會功能。
大眾傳播的產生與發展過程。
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
8.媒介技術與媒介組織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媒介工具和技術的現實社會影響。
當代新媒介技術發展趨勢及社會意義。
媒介組織的性質和社會作用。
9.傳播制度與媒介規范理論
傳播制度與媒介控制。
關于傳播制度的幾種規范理論。
10.社會轉型與受眾變遷
“大眾”與大眾社會理論。
幾種主要的受眾觀。
“使用與滿足”——一種受眾行為理論,對“使用與滿足”研究的評價。
11.傳播效果研究
傳播效果研究的歷史與發展,傳播效果的產生過程與制約因素。
12.幾種主要的大眾傳播效果理論
大眾傳播與環境認知:議程設置功能理論。
大眾傳播、社會心理與輿論:沉默的螺旋理論。
大眾傳播的潛移默化效果:培養理論。
大眾傳播與現實“建構”:新聞框架與框架效果。
大眾傳播與信息社會中的階層分化:從“知溝”到“數字鴻溝”。
“第三人效果”:對大眾傳播影響力的一種認知傾向。
13.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
關于世界信息傳播秩序的爭論。
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課題。
14.傳播學研究史和主要學派
傳播學的起源、形成與發展。
傳播學的經驗學派與批判學派。
(四)新媒體概論
1.新媒體理論基礎
新媒體的基本問題,新媒體給傳媒業帶來的沖擊。
2.新媒體研究的理論模型
新媒體給新聞傳播理論帶來的影響,新媒體研究的理論模型。
3.新媒體用戶特征研究
新媒體時代的受眾理論:從受眾到用戶。
網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眾化。
網民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分析
4.新媒體的類型
網絡人際傳播,網絡群體傳播與網絡組織傳播,網絡大眾傳播
5.Web1.0時代新媒體的主要形態
搜索引擎、門戶網站、電子商務網站
6.博客、微信、社交網站、視頻網站
博客的特點。
微博與微信的比較。
社交網站的概念、特點及其發展,社交網站對社會的影響。
視頻網站的概念、特點及發展歷史,視頻網站對傳播行業的影響。
7.新媒體的宏觀管理
新媒體帶來的負效應,新媒體的管理對策。
發達國家對互聯網的管理。
8.新媒體輿論成為社會輿論的主體
新媒體輿論的特點
新媒體輿論研究的蝴蝶效應模型,新媒體輿論的生命周期理論模型。
微博輿論分析,網絡論壇輿論與微博輿論的比較。
9.新媒體輿情的應對策略
新媒體輿論的管理,新媒體輿情的應對原則。
網絡輿論發展的新特點及對策
10.網絡謠言及其管理
謠言的演變,新媒體條件下謠言的傳播與消解模型
11.新媒體的微觀經營
網絡廣告、電子商務模式、收費服務模式
新媒體行業的馬太效應
12.新媒體中的著作權保護
新媒體中著作權保護面臨的問題,新媒體著作權的法律保護。
“避風港”原則和“紅旗”原則。
新媒體著作權的技術保護
13.手機媒體
手機媒體的誕生與發展,手機媒體與新聞傳播。
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與大國博弈。
14新技術與新媒體的未來
人工智能會取代記者嗎?
新聞推薦算法。
四、主要參考書目
1. 《新聞學概論》編寫組:《新聞學概論》,馬工程重點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 黃瑚著:《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3月第二版。
3.郭慶光著:《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4.匡文波著:《新媒體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