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醫綜合
考試大綱
I、考試性質
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醫學綜合科目(簡稱中醫綜合)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醫藥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續攻讀碩士學位所需要的中醫藥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中醫藥學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研究生,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II、考查目標
中醫綜合考試范圍為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理解和掌握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并能理論聯系實際;能夠運用中醫學的理、法、方、藥,對臨床常見病證進行辨證論治,有較好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攻讀中醫藥學各專業碩士學位課程之需要。
本考試旨在三個層次上測試考生對中醫藥學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能力。三個層次的基本要求分別為:
1.熟悉記憶:根據試題,要求考生聯想所熟悉、記憶的有關中醫藥學基礎理論、診法辨證、常用藥物和方劑的效用特點、配伍運用,以及臨床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規律等知識, 運用科學、明晰的中醫學術語,準確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斷:運用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解釋疾病發生、發展及診治的機理,并對不同的藥物、方劑和病證進行鑒別與判斷。
3.綜合運用:通過對所學中醫藥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的綜合運用,能闡釋有關的理論問 題,并對臨床常見疾病進行正確的辨證診斷、立法、處方用藥及調護。
III、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中醫基礎理論占80分
中醫診斷學占80分
中藥學占70分
方劑學占70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A型題 第1-120小題,每小題1分,共120分
B型題 第121-180題,每小題1分,共60分
X型題 第181-260題,每小題1.5分,共120分
IV、考查內容
一、《中醫基礎理論》部分
(一)緒論
1.中醫學和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概念。
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對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義。歷代著名醫家對中醫學理論的充實和發展。金元四大家,溫病學派的主要貢獻。
3.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即對機體自身整體性和內外環境統一性的認識。整體觀念在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各方面的意義。
(2)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病、癥、證的概念,辨證與論治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含義及運用。
(二)精氣、陰陽、五行學說
1.精氣學說
(1)精氣學說的基本概念。
(2)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精氣的運動與變化,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3)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對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對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
2.陰陽學說
(1)陰陽的基本概念、事物陰陽屬性的劃分及陰陽屬性的相對性。
(2)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的含義及其在自然界、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體現。
(3)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并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3.五行學說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屬性的推演與歸類,五行的生克、制化、勝復和乘侮。
(3)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以及五臟與形體、官竅的關系,并將自然界的變化與臟腑形體官竅聯系起來,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與傳變,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4.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特點及綜合運用。
(三)藏象
1.藏象與藏象學說的含義,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及主要特點。
2.五臟、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功能、特點及區別。
3.五臟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體、在華、在志、在液、在竅和在時。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腦、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與臟腑的關系。
6.臟腑之間的關系:臟與臟之關系,包括心與肺、心與脾、心與肝、心與腎、肺與脾、肺與肝、肺與腎、肝與脾、肝與腎、脾與腎的關系;臟與腑之間的關系,包括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的關系;六腑之間的關系。
(四)精、氣、血、津液
1.精
(1)精的基本概念:狹義之精、廣義之精。
(2)精的生成。
(3)精的生理功能。
2.氣
(1)氣的基本概念。
(2)氣的生成的物質基礎及相關臟腑。
(3)氣的生理功能。
(4)氣的運動和運動形式:“氣機”的概念及氣的升降出入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體現。
(5)氣的分布與分類: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概念、組成、分布與主要功能。
3.血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的物質基礎及相關臟腑。
(3)血的運行的相關因素及相關臟腑。
(4)血的生理功能。
4.津液
(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2)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臟腑在津液代謝中的作用及調節機制。
5.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系
(1)氣和血的關系:氣為血帥: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血為氣母:血能載氣,血能養氣。
(2)氣和津液的關系:氣能生津,氣能行津,氣能攝津,津能載氣,津能養氣。
(3)血和津液的關系:津血同源。
(4)精、氣、神的關系。
(五)經絡
1.經絡的概念及經絡系統的組成。
2.十二經脈的名稱、走向與交接規律、分布規律、表里關系及流注次序。
3.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4.奇經八脈的含義、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的含義及生理功能。
6.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的應用。
(六)病因與發病
1.病因
(1)中醫學病因分類的沿革及中醫認識病因的方法。
(2)六淫的含義,六淫與六氣的區別與聯系,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3)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病邪各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4)癘氣的含義及致病特點。
(5)七情內傷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點。
(6)飲食不節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7)勞逸失度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8)繼發性病因的概念,痰飲、瘀血、結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點。
(9)藥邪和醫過的形成原因和致病特點。
2.發病
(1)邪氣和正氣的概念及其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2)發病的原理。
(3)發病的形式。
(七)病機
1.病機的概念及其層次。
2.邪正盛衰病機
(1)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變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由實轉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等。
(2)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轉歸:正勝邪退,邪勝正衰,邪正相持,正虛邪戀,邪去正虛。
3.陰陽失調病機
(1)陰陽失調病機的概念。
(2)陰陽失調病機的內容: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氣血失常病機
(1)氣血失常病機的概念。
(2)氣血失常病機的內容。
氣的失常:氣虛、氣機失調(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
血的失常:血虛、血瘀、血熱、出血;
氣血關系失調: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等病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5.津液代謝失常病機
(1)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概念。
(2)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內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失調,津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津虧血瘀等病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6.內生“五邪”病機
(1)內生“五邪”病機的含義。
(2)內生“五邪”病機的內容:風氣內動(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血燥生風)、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7.經絡病機
(1)經絡病機的概念。
(2)經絡病機的內容:經絡氣血偏盛偏衰、經絡氣血逆亂、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經絡氣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現。
8.臟腑病機
(1)臟腑病機的概念、臟腑病機學說的形成及沿革。
(2)五臟的陰陽氣血失調:心陽心氣的失調、心陰心血的失調, 肺氣的失調、肺陰的失調,脾陽脾氣的失調、脾陰的失調,肝氣肝陽的失調、肝血肝陰的失調,腎的精氣不足、腎的陰陽失調等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3)六腑功能失調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奇恒之腑腦、髓、骨、脈、女子胞等功能失調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八)防治原則
1.預防
(1)未病先防: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變:早期診治,根據疾病傳變規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治則
(1)治則的概念、治則與治法的關系。
(2)治病求本:標和本的含義,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義,正治與反治的含義及其適應范圍;治標與治本的運用方法及其適應范圍: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
(3)扶正與祛邪的基本概念、適應范圍及其應用原則和方法。
(4)調整陰陽:調整陰陽的概念和原則,損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范圍,補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范圍。“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陽中求陰”,“陰中求陽”等法則的含義及應用。
(5)調整臟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6)調理氣血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7)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含義及其運用。
以上為湖南中醫藥大學698中醫綜合部分考試大綱,全部請下載附件或到院校官網查詢!
點擊查看:698中醫綜合
原文標題:湖南中醫藥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
原文鏈接:https://yjsy.hnucm.edu.cn/info/1095/3463.htm
以上就是“2021考研大綱:湖南中醫藥大學698中醫綜合2021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的全部內容,更多考研大綱信息,請多多關注!